[资源共享] 观察儿童应“三看”

[复制链接] 0
回复
892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5-29 13:4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观察儿童应“三看”


      观察是反复感知并探究现象本质的过程。对儿童的观察不应是日常的“看看”,而是即看又思、耳眼脑等并用的复杂心理活动。现象只是冰山一角,现象下面往往隐藏着更多的东西。幼儿教师要进行有效观察,需要做到“三看”。 

 一看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明确观察目的,就是“瞎看”,结果将没有收获。一次在幼儿园指导学生见习,我发现小班孩子放置餐具时情况不同,有的能准确归类或者纠正位置错误,而有的随便一扔就离开。这是习惯问题还是认知水平的问题呢?我就站在一边认真观察。这时我的学生们也围过来一起看。几分钟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在看什么?他们很是愕然,一个个尴尬地走开了!我们在观察幼儿时,只有发现了问题,并对问题答案做出了推测(也就是有了假设),我们的观察才可能是有效的。因为,观察是为了解决问题,离开了这个目的,我们的观察就会蜕变为平常之“看”。 

二看确定目标。有了问题,明确了观察目的只是观察的开始,要能“看见”自己想看的“现象”,也就是看到能够验证自己假设的“事件”,观察者必须界定自己的观察目标。譬如上例中若做出“幼儿放置餐具的正确性和认知水平有关”的假设,我们的观察目标就是与儿童方位知觉和形状知觉有关的行为,例如幼儿能发现筷子是长的、碗是圆的、盘子是扁的等。有时候,我们必须对自己观察的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义,如有的老师想研究幼儿是否会“说谎”,那么对“说谎”必须有明确的界定,否则当一个幼儿告诉你“奥特曼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和白雪公主玩结婚游戏”时,你就无法确定这是否属于说谎,研究就会出现逻辑混乱,观察结果的科学性就可想而知了。 

  三看思考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就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问题清楚、看得准确仍是观察的初级阶段,看得明白和真切才是观察的高级层次。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进行理论思维,也就是我们幼儿教师要睁开“第三只眼”——在理论的指导下去看!还拿放置餐具的例子来说,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幼儿空间知觉、图形识别能力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年龄相差三个月的幼儿在心理水平和生理技能水平上会有明显的差异,一个班的幼儿年龄大的和小的往往相差6-9个月,也就是说,在一个正常的幼儿园班级里,孩子的发展水平可能会有三个层次,这还不包括特殊儿童。观察者若不了解这个规律,特别是你要观察的幼儿行为水平发展规律,你将“看不到”现象的本质。如果我们知道这一点,你就会根据幼儿的月龄去看幼儿放置餐具的行为,读懂他们空间知觉的“超常、正常和滞后”,从而采取合适的方法帮助其发展,科学地履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三看”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界定目标—验证假设”的理性观察,是跳出“外行看热闹”怪圈的科学方法。我们幼儿教师只有进行科学的观察,才会发现儿童的本真、解读儿童的世界,沿着孩子的梦想寻找教育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