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从狗的视角看教育——来自《狗来了》的启示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27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6-17 15: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狗的视角看教育——来自《狗来了》的启示


       一条上了年纪的老狗不安于自己的现状,为了发挥自己的余热而离开家。他阴差阳错地帮助猪成名,又莫名其妙地成为学校的老师,他奇特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对他佩服不已。但是好景不长,狗冒充学校老师的事被教育当局发现,警察也来追捕他,狗开始逃亡,将熊救出,经历一番奇遇后,与熊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就是国际儿童文学获奖小说《狗来了》讲述的故事。
      拿到这本书时,我是把它当作童话来读的。它是《爱藏本·国际儿童文学获奖小说》中的一本。然而,读到一半时,我就已经不能把它当作一本普通的童话来读了,虽然《狗来了》侧重的是狗一路上的经历,狗去学校做老师的部分并不是全书欲突出之处,然而书中的许多地方,却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也许,它不如《爱弥尔》那么博大,没有《大教学论》那么专业,没有《童年的秘密》那么深刻,不像任何一本教育专著来得那么具有“教育意义”,然而,有血有肉的狗,却比任何教育专著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在细微之处给我们教育者以深深的思考。许多我们平时想不通的难题在 这里豁然开朗了,许多困惑迎刃而解了。不信?请跟我一起走进这本书吧!
       狗来到学校,一切不知从何人手,他“不知道该怎样教给孩子算术,也不知道怎么给这些人讲这个而同时给另一些人讲那个”。是的,对教育,也许他并不专业。可是,聪明的狗却知道“他最小的儿子喜欢用小球做算术,接着他又想到樱桃和小球很像”,最后他又想到“眼下是樱桃 上市的季节”。于是,他的数学课就这样开始了,他带着孩子们去买樱桃,并这样诠释自己的“教学”:“往那里走的路上进行交通教育,买东西时学习消费态度,从那里回学校时上体育课,因为我们要一条腿蹦着回来!”
       看到这儿,我不禁为狗的教育而叫好了。来源于生活的教育,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吗?这样的教育有血有肉,没有半点牵强与做作。连没有任何“教学理念”的狗都知道,教学要来源于生活,而我们呢?我们之中是不是还有的老师仍然在指着书本上的苹果对孩子说:“这是苹 果,跟我念,苹果——”?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如果说,在这个环节里,狗的表现让我们感到汗颜,那么,让我们不要停止自我反思,因为接下来,狗的第二节课更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在这一篇章里,应试教育的弊端一览无余。
       当狗启发性地问孩子们“你们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时,孩子们面面相觑,“昨天和你赛跑了!”“前天还和你去买樱桃了!”——没了。
       看来,狗来之前的日子里,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毫无乐趣可言。我不禁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注重了效果,注重了成绩,注重了主题,我们硬件到位,软件高效,师资雄厚,可是有没有真正地去注重孩子的感受?我们的孩子是否能从我们的教育中得到快乐?当有一天,狗来到我们的中间,要求孩子去画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时,孩子们会不会也像那群孩子一样,茫然地摇头?如果是这样,那么无论我们外在的成绩多么辉煌,我们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是啊,教育如果让孩子觉得没意思,如果让孩子感受不到快乐,那么我们还要教育做什么呢?
       接下来该写作文了,当狗意识到孩子们没有素材可写的时候,他没有要求孩子们去编造,没有逼着是想“让孩子经历一些有趣的事”,他带孩子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抓鬼魂”的活动。在孩子们亲历这个故事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都在写一篇文章《我们是如何把苍蝇变成鬼魂的》,年龄小的孩子则围坐在他身边争着讲给他听”。
       狗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可是他知道亲身去经历,带给孩子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这不正切合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吗?——“听了我会忘记,看了我会记得,做了我会理解。”
       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狗有点像个教育者了?别急,接着往下看,你会为狗叫好的!为了帮助躺在病床上的流浪猫,狗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小猫的责任,全然不顾“猫狗自古不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狗拥有的不仅是爱心,更拥有教育的智慧。为了教育好小猫,他买了教育小猫的书,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他不在小猫的面前摇尾巴,因为他听说“小猫摇尾巴表示不友好,如果小猫学他的样子摇尾巴,那么等以后回到猫群的时候恐怕会很难适应”。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睡眠习惯,因为“猫都是白天睡觉,晚上醒着的”,他杜绝与别人争吵,因为他知道“没有什么 比在孩子面前争吵更糟糕、更有害的了”,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他们小孩子总是在模仿成人,学习他们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经得起推敲的教育真谛。
       我一直以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是应当能控制自己,不让自己歇斯底里的,可是狗在这本书中唯一一次歇斯底里的呐喊却是振聋发聩,让我肃然起敬。当他的朋友熊太太不肯收留这群小猫,又告诉他“我所指的喜欢孩子只限于狗的孩子和熊的孩子”时,狗终于生气地怒吼:“小孩子 就是小孩子!谁要是想区别看待他们,谁就是一只猪!”这样的呐喊虽然有失文雅,但对于教育者而言,却不啻于一口常鸣的警钟——对待孩子,请一视同仁!
       不,还不止这些,游走在这本书的神奇殿堂中,总能在狗的身上找到一个教育者的影子,总能在不经意间收获一些看似平常的教育箴言。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成功的教育不着痕迹——我想这是对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狗来了》这本书,我想每个读者都会有一番自己的解读。然而有一点,我想是肯定的,那就是: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