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坏”行为透露好消息

[复制链接] 0
回复
93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5-23 12:0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源共享:“坏”行为透露好消息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有些让人不解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向我们透露的往往是孩子“长大了”的好消常用焦虑的心态解读这些行为信号。
      对着干
      田田快两岁了,别扭的性子让人很头疼:让她不要踩水坑,她偏踩;让她盖好被子,她偏踢掉;让她站着,她偏坐着;让她坐着,她偏躺着。她这是故意和我作对吗?
      ——田田妈
      好消息:自我、自主的意识开始萌芽。
      事实上,从18个月开始,大部分孩子就已经不断发表“独立宣言”了。借由越来越强的行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频繁地对妈妈说“不”,而目的并不是故意和最亲爱的妈妈对着干,他只是想让妈妈知道:“我长大了,有自己的主张和愿望。”
      巧应对:能放手的放手,不能妥协的则有技巧地坚持原则。
      在不涉及原则的事情上,尽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做主的权利,不必强求事事听从你的指挥,也不要为孩子的生活设定过多的规矩,让他感觉总是被人控制。但是必须坚守规则,比如在涉及安全、健康的问题上,不用一味退让,可以通过游戏或者一些幽默的方式化解眼前的矛盾。
      分离焦虑
      月月现在1岁4个月,以前我要走开一会儿她都会“欣然同意”,上班出门时跟她挥手再见,她也没意见。但这几天一发现我要离开就抱着我的大腿,如果我非走不可的话,她就大哭大闹。怎么越大她越不懂事呢?
      ——月月妈
      好消息:孩子的预测和记忆能力提高了!
      这是每个孩子都必然经历的分离焦虑。之所以没有以前好“打发”,是因为相比更小的时候,他的预测能力变强了,他能捕捉到你要离开的每一个细微信号。而且,小的时候,他的哭闹很容易被玩具转移开注意力,而现在,他记忆的时间变长了,再喜欢的玩具也很难让他一下子忘掉对妈妈的依恋。
      巧应对:抓住一切机会表明:“妈妈绝不会抛弃你!”
      年幼的孩子看不到妈妈,要去找妈妈,是一种本能。不管是1岁到1岁半这个高峰期出现的分离焦虑,还是孩子上幼儿园时的分离焦虑,虽然它是每个孩子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但并不代表我们只能顺其自然地让孩子习惯。
      孩子之所以出现分离焦虑,无非有两个担心:1.妈妈会不会抛弃我?
      2.我能不能自己应对眼前的新情况?对于小宝宝来说,更多的是第一种担心。
      低幼孩子不充分的神经发育导致他理解不了妈妈的话。虽然妈妈说5点一定回来,但他没有时间概念,眼前妈妈不在,就是妈妈没有了,这足够让他焦虑。虽然妈妈说肯定不会抛下他,但只要曾经有过被妈妈推开的经历,他就把这理解为一种抛弃。
      所以,妈妈要做的是,尽量不给孩子极力推开他的经历和感受,相反,如果孩子总是感觉妈妈特别需要他,黏着他,想念他,孩子的担心就会少得多。比如上班前,孩子抱着你的大腿时,不要掰开他的手,而是抱抱他,腻一会儿。不管你嘴上说多少舍不得他的话,只要你做出急急忙忙推开他的动作,他就会有不好的感觉。下班回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上去”抱着他,平时只要条件允许,就让他尽情地黏着你。
      撒谎
      我听到厨房里一只碗被打碎的声音,立刻从房间里冲出来。3岁的女儿小宜愣愣地站在那只破碗旁边,还没等我开口,她就慌慌张张地解释说:“是猫咪打翻的!”老实说,我不在意她打破一个碗,相比之下编瞎话倒让我有点生气。如果这么小就养成了撒谎的习惯,那可怎么办?
      ——Helen
      好消息:逐渐提高的情商,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社会化的人。
      恭喜你!你的孩子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学会说谎是孩子走向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因为撒谎意味着孩子有了一个新发现:我脑子里想的事,和别人脑子里的事不一样。他甚至要不断调整:“怎么才能让我说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合理的?”这种揣摩对方想法,并及时调整应对的高级能力,正是高情商的要素。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还曾做过一个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小孩说的谎话越可信,长大后越机智,独立思考能力也越强。另外,童年撒些小谎与长大后容易考试作弊或变成骗子并没有关系,所以不用上纲上线地把这个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
      巧应对:了解他撒谎的动机,然后用信任、理解的态度引导他。
      孩子具备了撒谎的高级能力,并不代表对他所有的谎话都可以视若无睹,不需要做任何干预的。很多时候,两三岁的孩子说谎话,是因为分不清虚幻和现实,分不清“自己希望发生的事情”和“已经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并没什么要紧的。但有的时候孩子是因为犯了错,怕妈妈责怪和惩罚而故意撒谎。因此,知道孩子为什么撒谎是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孩子把碗摔破了,却说是小猫干的,那一定是因为他觉得“老实交代”会有麻烦。也许他曾经犯了一个类似的错误,被妈妈指责:“你怎么那么不小心?不是跟你说了别动吗?”这样孩子很容易总结“经验教训”:下次遇到麻烦,要躲开,否则一定会被说一顿。但如果妈妈曾经的态度是不带责难地对孩子说:“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收拾一下吧!下次拿碗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儿。”孩子下次说谎的几率就很低。这不仅仅因为他不担心妈妈批评他,而且他知道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不用借助撒谎来掩盖问题。
      其实,孩子很少故意捣乱,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失误或者好奇,当孩子不小心带来麻烦时,不妨用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引导他。
      即使孩子已经撒谎,妈妈也不用拆穿他,那样做只能让孩子感觉自已笨——打破碗不说,连撒个谎都不行。相反,你可以就着他的谎话说下去:“我们让猫咪一起来帮忙打扫吧!”甚至对小猫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收拾干净就好了。”这反而让孩子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对这件事有了正确的认识。
      不必担心孩子将来变成“撒谎精”,只要妈妈给孩子传递一种态度:妈妈希望你把事情做好,但即使犯错了妈妈也不会责怪你。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相信、被理解的,他就会成为一个诚实、对自己负责的人。
      非得抱
      女儿1岁半,自从学会走路后我觉得省力多了,带她出去玩时她都愿意自己走路。可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赖在我怀里不肯下地,要不然就是刚走几步又要抱抱。她这是怎么了?
      ——xinyarn
      好消息:和妈妈怎么亲热都不够。
      自己走路的新鲜劲儿过去,说明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直立行走”的技巧,没有任何挑战,也就没有了练习的动力了。而且,这说明孩子想多和妈妈亲近亲近哦。
      巧应对:一切“抱抱”的要求都不拒绝。
      别说一两岁的小孩子,即使是七八岁的大孩子也会有黏着妈妈、和妈妈亲近的需求。这不是娇生惯养的表现,更不是独立性差的征兆。独立性绝不是靠妈妈训练孩子自己走路或者自己吃饭就能实现的,最关键的独立性在于孩子有没有独立的想法。所以,在要妈妈抱这件事情上,能满足就尽量满足,实在抱不动了就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或者跟他玩一会儿游戏。孩子要妈妈抱,本质上是在争取跟妈妈亲近的机会,而放松的玩耍,不仅能给孩子充电,让他充满活力,而且没准儿还能在无形中排解孩子心里没有被大人察觉的负面情绪。
      不分享
      从儿子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告诉他要当个大方的人,好吃的、好玩的都要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儿子的表现一直也不错,只要我说“给妹妹玩一会儿吧”,他都能把玩具递给别人。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别人碰碰他的东西都不行,总说“那是我的”。像以前那样教他也不听,越让他和别人分享,他越不给。
      ———姗姗
      好消息:孩子有了物权概念,知道有些东西是他的“私有财产”。
      很多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父母眼里的乖宝宝,只要稍加引导,就表现得大方、懂礼貌,反倒是长大一点后开始变得“叛逆”,这其实是孩子慢慢发现自我的过程。拿不分享来说,通常孩子到3岁时,就有了清晰的物权概念,他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只属于他一个人,而且他有权利不给别人。
      而较早之前的分享只是孩子糊里糊涂地跟随妈妈的指令,“妈妈说一起玩就一起玩咯”,他不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可以不给别人的。而只有在有了物品归属的意识,并走过这个阶段后,孩子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更加健康的分享精神,也就是:我知道这个东西是我的,我可以不给你,但我还是愿意和你分享。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分享行为不是因为不敢“违抗”妈妈的意思,也不是因为受到对方的威慑,更不是假装大方的表面行为,而已经内化为一种习惯、一种品质。
      巧应对:随他,不强求分享。
      如果东西确实是孩子自己的,那么只能随他意愿处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自然地进入下一步“真正的分享”。如果东西是公共的,那么可以建立规则,大家轮流玩,比如“你可以先玩几分钟,然后交给别的小朋友”。只要孩子从小是被尊重,总是能自己说了算,那么他就不会表现得太霸道。只有平时被压抑太多,他才会表现得过于自私。当然,如果孩子才两三岁的话,有可能觉得公共的东西也是他一个人的,这时候没必要批评指责他,把他抱走,维护好大家轮流玩的规则就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