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互动] 区分“请求”与“要求”

[复制链接] 0
回复
1025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7-4 10:2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区分“请求”与“要求”


每次家长半日活动或亲子活动后,总有不少家长向我发出一种相同且日益强烈的感叹:“桑老师,我家孩子在家一点也不听话!你要他做一件事仿佛比登天还难,总习惯于脖子一拧,响亮地说‘不!’可在幼儿园却这么听你们的话!”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据我观察和研究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也不是父母说的“话”本身有什么不对,而在于父母没有把“话”说好。即:合理的要求,不恰当的表达,造成了孩子不肯听话。因此,我认为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必须先懂得应怎样“说话”。

父母对孩子说话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向孩子提出的是“要求”,那么就不是“请求”。因为“要求”与“请求”两者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在孩子看来,请求是可以选择的,既可以照办,也可以不照办;要求则是不可选择的,是必须照办的。因此,要让孩子听话,必须把握是“要求”而不是“请求”这个原则,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贿赂”

一种是语言上的“贿赂”,以相应的语言评价让孩子听话,如:“如果你去扫地,就是好孩子”;另一种是语言“贿赂”,以许愿的办法让孩子听话,如:“你把作业做完,星期天就带你去公园。”再一种就是钱和物的“贿赂”,即以一定的钱物作报酬让孩子听话,如:“你吃完这碗饭,我马上给你买大西瓜。”这些做法的错误是明显的。它把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变相成了一种交易,一种孩子若为父母办事,父母就给孩子“报酬”的交易,使孩子感到父母要求做的事,不是我应该甚至必须做的,而是可做可不做,可以由自己选择的。这样实质上是给孩子留下了不听话的余地。其次,它养成了孩子的不良习惯。以后,孩子每干一件事都会想讲个条件,甚至讨价还价。再次,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事的内在动机。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学习、做家务事、养成良好习惯之类的要求,都是孩子应该做的,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必要步骤,应当使孩子自己产生一种内在动机,乐意去做。父母如采取上述办法,就会使孩子感到这是“份外”的事,从而失去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在动力。

不要威胁

有些父母以为自己要求孩子做的事是正确的、天经地义的,因而说话的口气、态度就比较简单、生硬;如果孩子稍有怠慢,就采用威胁的办法。他们常用的句式是“你必须……否则我就……”。这种方法当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首先是给了孩子不好的心理影响。本来父母要孩子做事是出于正当理由,可是用威胁的办法,孩子就想“这事肯定不是好事,要不,爸爸为什么那么凶?”有了这种想法,孩子可能一时会惧怕父母的威力而服从一下,但威胁一过,孩子马上就会采取反抗行为。而这种办法在当时也不一定会那么灵验。因为威胁过小,孩子觉得承受得了,就无所谓。有时威胁过大,孩子觉得父母肯定不会付诸实施,结果还是不听话。有个做母亲的要求六岁的孩子刷牙,说了几次,无效,就说:“你快去刷,要不我打死你。”孩子说:“你不会的,你打死了我,你就没有儿子了!”弄的做母亲的哭笑不得。

不要不恰当的商量

有些父母片面地理解平等的含义,在向孩子提要求时,过多地和颜悦色、彬彬有礼,过多地与孩子“讲道理”。譬如,一种是请求式。“小明,你能不能洗洗菜呀?”和颜悦色,平易近人,但孩子常常不领情,一下子就顶了回来:“不能,我正看书呢。”“你能不能待会儿再看呀?”孩子依然是那个词:“不能!”到头来,多半是父母再也保持不了那种彬彬有礼的神态,而是转为发火了。其实,这又能怪谁呢?父母的话语不就是“能不能”,这样允许选择的吗?还有一种是榜样式。“人家小英都会自己洗衣服,你难道做不到?”这种说法是以人家孩子好、自己孩子差为前提的,而这正是最伤孩子自尊心的,于是孩子总会找出一些理由来反驳:“她是女的嘛。”“她比我大,我长到她那样大,我也会。”“那有什么,她会洗衣服,我会画画。”等等。第三种是展望未来式。即把对孩子的要求与孩子的将来联系起来。例如:“孩子,你应该把字练好,将来你长大了才能当个书法家。”这种说法也是无效的。一是将来对孩子总是一个生疏的字眼,吸引力不大;二是父母要求做的事与将来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也是模糊的;三是对将来的考虑孩子与父母也不一定一致:“我不想当书法家,我要当解放军。”这样,父母的要求又被孩子看成是一种选择。

综上所述,说明父母要孩子听“话”,就要让这种“话”听上去不是一种“请求”,而是一种“要求”。这就要讲究说话的艺术了。

1.父母说话气要果断,说话要简短,毫不含糊,自信坚定。这样,孩子就感到,父母的要求没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执行。

2.用鼓励的话语表达要求。这种话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讲清楚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接着陈述清楚这是会带来什么好的效果;最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你吃完饭收拾一下碗筷,让妈休息一会儿,妈妈心里就会很愉快,因为你会体贴妈妈了。”这样提出的要求语气是富有情感的,孩子听了效果就会较好。

3.让孩子参与决定。例如:“孩子,我们一家三口,大家都要分担家务,对不对?妈妈洗衣服,爸爸烧饭,现在要换瓶酱油,你看谁去呢?”这样孩子就多半会决定自己去了。这就将父母对孩子提要求,变成孩子自己对自己提要求了。这样去要求就会比外在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执行。有时还可以先用鼓励性话语提出要求:“孩子,如果你每天早睡早起,这样睡足了觉,又不会迟到,爸爸妈妈都会觉得你是个好孩子。”待孩子同意了你的话以后,就可以引导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早睡早起的计划了。

“那么,我们几点睡好呢?”“八点。”

“八点。晚饭后看电视的儿童节目,再做一会儿游戏或画画,然后洗脚刷牙,正好。我就给你记在纸上了。那么,起床后,上幼儿园前要做哪些事呀?”“穿衣、叠被、洗脸、刷牙、吃饭。”

“那你看几点起床好呢?”“六点半。”“六点半,好,妈妈就把闹钟拨好。”这样的要求孩子一般都是能接受并付之于行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