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复制链接] 0
回复
869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4-7-3 11:0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一、问题提出

责任心是指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们所承担任务的自觉态度与行为。责任心作为幼儿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而且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及自控能力的提高、独立性的增强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当前幼儿的责任心水平普遍较低。庞丽娟老师(1996)的研究发现幼儿在责任行为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看见班上的图书掉在地上,很少有幼儿主动将图书捡起,有的幼儿不但不捡,甚至还视而不见地从图书上踩过;看见水龙头开着也很少有幼儿主动去关上等。之所以出现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有其深刻心理原因的,而这些心理原因又是由社会、家庭教育等造成的。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幼儿责任心方面的问题,并开始做一些调查研究与实验培养。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幼儿责任心现状及如何培养方面。陆黎萍等人(1997)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中发现幼儿责任心水平低下,加强幼儿责任心的培养与其将来的适应性、个性、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胡中天(1995)的培养实验说明幼儿的责任心是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提高的;原野(1997)在幼儿人格建构研究中指出,当今一些国家的教育重心开始由“智力开发”向“人格建构”转移,幼教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对幼儿的人格塑造,把责任感等方面列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认为,通过帮助幼儿调整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通过加强家园合作可以较好地发展幼儿责任心等良好的品质。关于幼儿责任心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一些调查研究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家庭对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作用最大;姜勇、陈琴(1997)的研究则发现影响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因素中,同伴和教师的作用最大,家长的责任心水平通过对幼儿提出责任要求而发挥作用。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证据和道理,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但他们所讨论的只是同伴、教师、家庭哪种因素对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影响更大的问题,而对三者中存在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很少。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社会环境。家庭为幼儿提供了社会化的最初舞台,为幼儿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和内容,家庭对幼儿责任心形成的影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仅仅讨论家庭、教师与同伴三者中谁的作用更大是远远不够的,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去揭示家庭、教师与同伴中有哪些具体因素在影响着幼儿责任心的发展。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真正提高幼儿的责任心水平。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探讨家庭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因萦,以便家长和社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幼儿责任心的提高。同时,也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其他幼教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而努力。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主要从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家长自身责任心水平三个方面,结合幼儿责任心水平的六个维度设计。这六个维度是:集体责任心、他人责任心、任务责任心、嘱托责任心、承诺责任心、过失责任心。问卷中还包括家庭结构、家长年龄、家长性别、家长学历水平、孩子年龄段等具体问题。为了弥补问卷设计的一些不足,还采用了辅助性访谈的方法,通过与家长一对一的交流,得到一些更为真实有效的信息。问卷发放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济南市区随机抽取5所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共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

采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进行了因子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家庭结构、幼儿年龄、家长学历水平、家长年龄、家长性别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他们对幼儿责任心水乎以及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自身责任心水平等的影响是否达到显著水平。访谈内容作为分析的辅助材料。

三、研究结果分析及建议

l.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对幼儿责任感养成有积极作用。从以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为独立变量的F值结果来看,有9F值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良好的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对幼儿责任心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家长对幼儿品德方面毫无要求或要求很少是影响孩子责任心水平的重要因素。现在有不少家长把孩子的健康看成头等大事,其次便是智力发展,如识字、绘画、练琴等,而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同情、合作等社会性品质的行为不多,直接导致了目前幼儿自私、自我中心、不会体贴别人、不愿助人、不会合作、依赖性强、自己的事情也做不了等不良品质的产生,对幼儿发展不利。有一些调查表明,家长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注意与其他小朋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学会处理、解决矛盾;平时注意适当给幼儿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务;家里人或其他小朋友病了,主动让幼儿去关心、问候等,时间长了,幼儿这些方面的责任感会自然而然得到培养锻炼。

2.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和行为对幼儿责任心水平有明显的影响。从F值结果来看,有8F值达到O.05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父母的责任心水平和责任行为对幼儿责任心有比较显著的影响。

幼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善于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意识单纯,加之在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与爱恋,使父母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儿童最开始正式从父母那里形成了真善美的最初观念,学会了如何接人待物,知道了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责任心水平无疑会对幼儿责任心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3.家庭结构、家长年龄、家长学历水平、家长性别对幼儿责任心影响不够显著。

长期以来,生活在现代“倒三角形”的家庭结构中的幼儿被溺爱,养成了懒散、自私、自我中心的性格,自己的事情不会做,不懂得体贴、帮助别人,缺乏责任感,做错了事情没有内疚感等。可以说家庭结构是造成现在幼儿责任心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的是,这次研究却发现家庭结构虽然对幼儿责任心水平有一定影响,却不显著。

研究发现:家长的学历水平与幼儿的责任心水平不存在正相关,有的家长学历很高而他们的子女却缺乏责任感;有的家长虽然学历不高,但由于注意到了责任感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孩子责任心水平就高。

相比较而言,家长的年龄水平在这几个独立变量中差异性也比较显著,对幼儿责任心的影响作用也比较大。一般来说,30岁以下的家长因为比较年轻,在教育子女方面还存在一些经验上的不足,由于刚刚结婚不久,有孩子的时间很短,家长自身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盼角色转换还没完成好,体现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便出现了一些不甚妥当的观念和行为,如对孩子的责任要求偏低,教育子女易急躁等。而35岁以上的家长一方面社会角色的转换与适应比较好,另一方面从他人、社会上也吸收了不少教育经验,使他们在教育子女时会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育效果相对也较好。

本研究由于样本不是很大,问卷的信度效度都不够太高,家长填写问卷的真实程度也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对结果的科学性会有一定影响。但研究结果也说明了一些问题。针对以上结果,建议:

家长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并多给幼儿提供实践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注意与其他小朋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学会处理、解决矛盾;平时注意适当给幼儿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任务包括家务劳动;家里人或其他小朋友病了,主动让幼儿去关心、问候等。时间长了,幼儿这些方面的责任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锻炼。对孩子严爱要适度,不溺爱。要为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帮助幼儿提高责任心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返回顶部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找客服手机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